TOP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选登(一)】亦师亦友情永炽 ——黎锦熙与毛泽东亦师亦友的交往故事
2021-06-22 16:37:00 来源: 作者: 【 】 浏览:32374次 评论:0
  黎锦熙先生是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追求进步,治学育人,不忘民主救国。黎锦熙集汉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于一身,不仅促成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语言改革进程,也推动了注音汉字广泛普及。在他70余年的语文教学中,为祖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和专家。更为传奇的是他还是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老师。毛泽东曾在信中无不深情地说“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他对黎锦熙的敬仰依赖之情可见一斑。
  一、长沙与君初相识,治学言计是吾师
  1913年1月,长沙的天气湿冷的厉害,自幼被称为“神童”却又不满当时腐败政府的黎锦熙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当了一名普通历史教员,在这里他遇到了目光炯异、性格沉稳的毛泽东,他的与众不同很快就引起了黎锦熙的关注。毛泽东好学上进,经常会拿自己的文章向黎锦熙请教,黎锦熙对毛泽东的文章非常赞赏,认为他年纪轻轻就能写出思维缜密、气势磅礴的文章,实属难能可贵。1914年春,“四师”和“一师”合并,黎锦熙和毛泽东都转到了“一师”。都说“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一师”既继承了湖南良好的学术传统,又接受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使得毛泽东更为全面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尤其是黎锦熙对毛泽东治学方面的影响可以说影响到毛泽东的一生。
  根据黎锦熙日记记载:
  4月4日“毛泽东来。阅其日记,告以读书方法”。4月11日“萧旭东、毛泽东及熊光楚至,讲读书法”。4月25日“毛泽东来,告以在校研究科学之术"。5月2日“与涤凡、泽东话学问事”。5月9日“毛泽东至,稍话读书事”。7月11日“学生陈同毛来,问小学功夫做法"。7月13日“与毛、陈两生说读史法”。7月15日“与毛生说研究法”。7月19日“与毛、陈两生说读书自习法"。7月21日“与两生讲学,告以读《缮性》一篇,以自试其思考力及学识程度”。8月8日“与泽东谈学政,以易导为佳”。8月11日“与泽东久谈读书法,谓须与校课联贯”。8月15日“一师泽东、章甫至,为论读书法于焜甫处”。8月29日“旭东、泽东至,谈学颇久”。
  在黎锦熙的指导下,毛泽东改变了以前只注重阅读古文和中国古典经典的狭隘,开始全面了解现代知识,掌握了“新为旧之基,通为专之基”“演绎法”“中心统辖法”等科学的读书方法,并通过这些读书方法,毛泽东做到了“绳束古今为一贯”“庇千山之才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的融汇贯通。
  1915年9月,黎锦熙应民国教育部的聘请,到北京担任教科书特约编审员和文科主任。11月初,毛泽东听说袁世凯笼络各学界名士,包括企图拉拢黎锦熙的不安和担忧。于是他在11月9日向黎锦熙写了一封信,请他速回湖南执教,信中还道出了自己不能聆听黎先生的惆怅“盖举世昏昏,皆是斫我心灵,丧我志气,无一可与商量学问,言天下国家之大计,成全道德,适当于立身处世之道。”但即使黎锦熙远在北京,毛泽东凡有问题还是愿意通过书信向他请教或商量。不过这时候他们之间的沟通已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方法,更多的是涉及“就良图,立远志”“君臣原理”“天下之大本大源”“德智体”之关系,毕业后的职业规划等等学术和人生理想问题。
  与黎锦熙的相识,对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而言,犹如春日的幼苗沐浴着久别的甘霖,满眼满心全是拔节成长的快乐。
  二、北京与君再相遇,探寻真理是吾友
  1918年夏,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毛泽东和同学蔡和森、张昆弟等寄居在岳麓山半学斋,积极探索济世救国之策。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了解到“赴法国勤工俭学”活动情况,便迅速和第一批赴法国留学的青年赶往北京大学,到北京后,他便急忙前去看望黎锦熙。当时教育部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黎锦熙时任筹备会常任理事,并兼任北京市完全科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国语”及“新文学”课的教员,在繁忙的教学工作后,他非常乐意毛泽东每逢休息日就来他家漫谈,他甚至为此放弃了许多休息的机会和其他重要的事,特意安排这天的大部分时间和毛泽东进行交谈。在聚谈时,黎锦熙总会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让生活清苦的毛泽东解解馋,打打“牙祭”,尤其是在1919年春节,毛泽东并没有回湖南老家过年而是留在北京,和黎锦熙一家一起包饺子,度过了他平生第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
  1919年3月,毛泽东离开北京去往上海欢送赴法国勤工学习的同学。4月初,他从上海到长沙,在修业小学担任历史课教员。不久后,五四运动爆发。从北京开始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北京各大院校的学生对军阀的卖国行径进行声讨遭到镇压后,天津、上海、武汉、长沙、广州等地成千上万的学生、工人也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以此声援北京学生。6月3日至4日,军阀政府又逮捕了北京近千名学生,这一行动在全国引起一片哗然。6月2日,毛泽东参加了长沙20多所学校联合举行的总罢课,与军阀张敬尧(湖南督军)进行斗争。7月,他在长沙开始主编《湘江评论》,凡每期新《湘江评论》出版,他就及时寄给他的知心师友、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的黎锦熙先生一份。但是,毛泽东主编和出版的《湘江评论》,遭到张敬尧军阀政府的仇视和破坏。8月中旬,《湘江评论》第五号出版时,毛泽东亲自到印刷厂监印。他守在印刷机旁,把刚装订好的一本《湘江评论》第五号装入信封,亲自到邮局寄给黎锦煕先生。等到毛泽东吃过晚饭再去印刷厂时,张敬尧己派兵查抄并销毁了全部刊物。后来,《湘江评论》第五号,全国仅留下黎锦熙手中惟一的这一本。
  黎锦熙与毛泽东之间彼此惜念、相互牵挂的情谊已远远超出了师生情,他们在社会动荡、风雨如晦的年代结下了深深的革命友情。
  三、北京团聚建新国,参政议政情意长
  1949年5月,党中央刚从香山搬进中南海不久,毛泽东收到了青少年时期的同学、北平师范大学代校长汤璪真的来信,当即打电话给汤璪真。得知在长沙读书时的老师黎锦熙、同学黄国璋都在北平师范大学工作,毛泽东喜出望外,约定6月17日去和平门内师范大学教工宿舍看望大家。毛泽东在汤璪真家,见到了阔别将近30年的黎锦熙老师,大家似乎有说不完的话,续不完的旧。汤璪真的夫人准备用腊肉招待大家,毛泽东说:“不麻烦你了,今天我请客!”毛泽东请黎锦熙老师坐上座,黎先生谦让地推辞:“您是主席,应该您坐上座。”“哪里哪里,您是我的老师,而且,今天在我们这些人中,数您年长,当然应该请您坐上座。”毛泽东说着就用手来拉他。黎先生见推辞不了,就笑嘻嘻地说:“好好好,恭敬不如从命。”老友们几十年后在北京团聚,谈笑风生,亲切叙旧,似乎一切又回到了在长沙的那段峥嵘岁月。席间,黎锦熙还向毛泽东谈起自己与许德衍等人创建九三学社的经过,毛泽东得知黎锦熙、黄国璋、董渭川、鲁宝重等人都是九三学社社员,对九三学社的历史功绩与现实贡献有了更加直观、深切的了解,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后来,黎锦熙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历任第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九三学社第一届至第五届中央常委。毛泽东指定黎锦熙和吴玉章、范文澜、成仿吾、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七人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黎锦熙任常务理事会副主席。黎锦熙也是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1950年5月17日,黎锦熙写信给毛泽东,提出关于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机构归属、人员编制以及辞书编辑事业应合理发展等方面的意见。毛泽东于22日复信批示:“所提大辞典处各点均可同意。并和胡乔木同志说了,他也同意。请用电话和胡同志接洽为荷。”1954年元旦,黎锦熙写信给毛泽东,提出推广注音字母的意见。毛泽东在复信中说:“我同意您推广注音字母的意见。具体解决,请向文字研究会商洽。”此后,毛泽东几次接黎锦熙到中南海叙谈,有时也把另一位湘潭老乡、画家齐白石一同请去,共叙乡情。一次,荷花盛开,毛泽东饶有兴味地邀请黎锦熙一起泛舟共赏。1949年10月1日,黎锦熙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之邀,参加了开国大典。黎锦熙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和语言文字学研究,毛泽东在百忙之中一直给予他关怀和支持。为此,他常以“任重能背,道远不退;怏怏儿地慢走,不睡”这句话来勉励自己不要辜负了毛泽东的厚望。
  在黎锦熙和毛泽东交往的六十余年里,他始终关注着毛泽东的成长和动向,一直默默牵挂着这个睿智、沉稳,仅小自己三岁的学生,但他们的感情山高水长,即使在革命岁月里,不常相聚、不常联系,也阻挡不了他们知音知己、意气相投的情谊,他们的深情永炽!
  作者朱慧颖:九三学社宝鸡市金台区综合支社社员,金台区教研室语文教师。

Tags: 责任编辑:baoji93
】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 下一篇:又是一年鳌山季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